fbpx

正視歷史、促進轉型正義:《流麻溝十五號》愈使塵封的歷史被看見|永續講座

文/Brian;攝影/Leo

九月甫落幕的威尼斯影展,從2020年開始,最高榮譽金獅獎已連續三年皆為女性導演執導的作品。影展首獎的肯定不只代表女性創作者在電影產業的成就相較過去而言更被看見,也讓由女性生命經驗出發的故事有更多機會搬上大銀幕、為世人所知。

回到臺灣,在2022年底,直面歷史傷痕的電影《流麻溝十五號》,讓臺灣觀眾有機會看見白色恐怖時期,綠島女性思想犯的故事。本次永續影展邀請到電影監製張永昌,以及影片改編的原著作者曹欽榮老師,共談聯合國永續發展指標第十六項司法議題中「轉型正義」,與第五項性別議題裡「消除在公共和私人領域對女性的各種形式的暴力」兩面向,試圖透過電影製作方與原著作者的對話,讓更多人對臺灣轉型正義有進一步的認識。

▍電影拍攝的甘苦談與期望:監製張永昌

張永昌監製表示,《流麻溝十五號》是湠臺灣電影公司的第一部作品,得力於原著《流麻溝十五號:綠島女生分隊及其他》豐富的史料,讓主創團隊在劇本開發前期即有足夠的文本進行有效率的田調,這對一間新的電影公司而言非常重要,但因《流麻溝十五號》描寫的歷史較不被大眾所知,前期在籌措資金上具一定難度。

到了正式拍攝期,除了語言工程上有賴語言老師協助演員考究不同的口音外,綠島的地理限制與當地環境也連帶影響人員與美術等方面在拍攝上的困難度。監製提到,大部分人會在夏秋季到綠島旅遊,劇組需要等到十一月才能到島上拍攝,但片中有幾場大場面的戲需要七到八百位臨演參與,考量到島上伙食供應等現實層面的問題,只能多找約三百位臨演,剩下的就有賴視覺特效協助。美術則是另一項工程,因人權園區原先規劃為「公園」,和在電影裡真實可用的「場景」有所差異,即使有些外景可在綠島拍攝,但內景多須回到本島重新搭建後再開拍,在時間與資金上確實都是一大挑戰。

電影完成並送審得到保護級之後,代表本片可觸及的年齡層到了六歲以上未滿十二歲的兒童,只需在父母、師長或成年親友陪伴即可觀賞。監製表示,分級結果確實達到主創團隊希望將電影與議題向下傳遞的初衷,尤其對未親身經歷白色恐怖時期的世代而言,影視作品實屬當前重要的推廣管道之一,盼透過《流麻溝十五號》,讓年輕一代的學子能了解過去曾於綠島發生卻不為多數人知的故事。

▍臺灣轉型正義的現況與展望:曹欽榮老師

曹欽榮老師提到,在綠島來回訪問、探查了二十幾年,得知過去撰寫的口述歷史將改編成電影,覺得非常開心且頗具意義。感謝過去受訪者願意說出她們的故事,以及這一代創作者透過不同的媒介說出且帶領觀眾看見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老師也強調,轉型正義的目的不是追究責任、製造對立,而是提醒民眾,並警惕執政者,以穩住民主根基。

由於電影改編於口述歷史,可能會有「直接對應人物」的疑慮,曹老師表示,主創團隊在劇本開發與角色形塑時,是有意識地建立以事實為本的虛構角色,而非指特定對象。《流麻溝十五號》作為欲向大眾溝通轉型正義並正視歷史的電影,也相對淡化地處理當時殘酷的服刑過程,將故事更聚焦於獄中女性相互扶持與關心的——「集體的愛」,希望透過人物間情感的描繪與交流,對比威權統治時期政府對思想犯的壓迫。

除了影視作品,曹老師也提供不少延伸閱讀,提供給有意想更了解轉型正義議題的民眾參考,如2016年的《An Introduction to Transitional Justice》或2022年甫出版的《Human Rights and Transitional Justice in Chile》等書;若想知道更多有關《流麻溝十五號》電影的故事背景,目前也有漫畫、謝三泰先生的攝影集與展覽等管道。曹老師最後提到,當我們對歷史與轉型正義越有概念,也更能抱著健康的心態面對真相,或是引導下一代認識此議題。

▍結語:透過電影正視歷史,將議題向外「湠」出去

本場講座扣合永續發展指標第十六項司法議題中「轉型正義」,與第五項性別議題裡「消除在公共和私人領域對女性的各種形式的暴力」兩部分,聚焦轉型正義與被塵封的女性故事。如同花絮中提到:「身為一個臺灣人,需要看到這個時代的故事。」

《流麻溝十五號》在製作後期推出群眾募資,吸引超過數千人響應,成為本年度影視類募資之冠,也提早為電影開啟討論與關注。因募資所回饋的公益票券,據監製所言可供超過五十場公益放映,讓年輕學子有機會透過電影了解這段過去,對轉型正義的推廣也是很重要的一步。

以上就是「《流麻溝十五號》映前講座」,張永昌監製和曹欽榮老師對臺灣轉型正義、綠島女性思想犯的故事,與電影製作上的分享,如果你對我們的永續系列講座有興趣,歡迎隨時關注我們的臉書粉絲團,別錯過下一次講座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