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獵場
Truku Hunting ground

一名與自然共生共存的原住民獵人、卻成為了資本社會下的獵物。
Logline for Truku Hunting ground

故事簡介

「在追求進步的同時,文化的美也不該被遺忘」

如果說,弱肉強食的資本社會城市是座「獵場」,平常在穿梭山林游刃有餘的真正「獵人」,如今為了生計,必須步入這座「城市獵場」,他能夠毫髮無傷地生存下來嗎?都市進程下被迫「入世」的原住民獵人,是否反而成了資本社會下的獵物?

如同台版《神鬼獵人》,導演與製作團隊前進真實「獵場」,找到真正的獵人出演,以大量廣角鏡頭加強立體空間深度,讓觀眾觀影時彷彿置身山林,以樸實卻令人懾服的大自然力量,對比資本社會的進步動力,意圖透過雙關的「獵場」重新定義「文明」的價值。

影片類型

文化存續、特殊技藝、真人真事

王競
編劇/導演
王競 Bakun Ruiy

育兩子,樂觀開朗積極,期望幽默治癒世界,半個花蓮太魯閣族,電影製作經歷從大學 2008 年畢業至今,無停歇,目前以輔佐電影製作為主(副導演、選角、製片),未來想以「持續創作」為生活中心。由於台灣電影教育不完善,所以期望 50 歲左右,開始著手電影教育這塊,有閒時就跳舞聊天旅遊,帶上一些環保概念,未來更美好。

創作理念

民國六十年間,算是最後一代貼近較傳統部落文化價值的世代,也正是部落全面被迫接受社會主流價值「九年教育、十大建設、經濟起飛」等,以至於在這個年代出生的部落孩子,正處於部落文化青黃不接、探索主流社會等等的斷層及啟蒙….同時擁有兩個社會觀及身分,該如何抉擇或者與之共存。

在這樣的經濟大起飛,同樣的埋藏著太多原住民族青年外流賺錢扶養家庭的例子,也有更多社會悲歌,工商意外、水土不服以至於上下班後只能飲酒思鄉…導致原生部落有太多的隔代教養或單親,又或者…兄長偕同扶養孩子,這的狀況發生在部落獵人身上,他又是怎麼免強自己面對不屬於自身的文化,最後又該怎麼善用自身擅長的「慣習」將自己的家庭、親人,照顧得宜…

試想,一個扛著獵槍的獵人四處求一個「主流模式」的溫飽工作,卻因為自己擅長的語言以及從小被部落教育的知識,而顯得尷尬無比,轉過頭回到長輩所交流下來的場域及發揮從小身體力行的「技能」,照樣可以將家庭照顧的完善時…

…到底誰主流或者誰不入流,撇開二分法,這樣的一個古老智慧及不斷在進步改變的潮流,在台灣這塊土地上真的沒有辦法共存嗎?

劇本試讀

序.  外景  山林  夜

△夜晚的蟲鳴,夾雜著獵人雨鞋的步伐,緩步的前進,獵人持續摸索著。
△突然安靜下來,只剩下飛鼠攀爬與跳躍的細微聲音。
△當一切寂靜時,一把獵槍,穩穩的瞄準著。
△手電筒一亮,飛鼠直挺挺的看著光源,一動也不動。
△「碰!」一聲,扣下板機,須臾之間,聽見重物掉落聲響。
△獵人雨鞋的步伐聲再次出現。
△飛鼠奄奄一息的躺著,獵人祈福著。

獵人:(母語)「感謝犧牲與奉獻,也謝謝這片山林給予的饋贈,更謝謝祖靈及老人家願意協助我取得食物」

△飛鼠靈魂離開,轉換成糧食,獵人整理好獵物,放到背後的竹籃,起身。
△孤寂的獵人,逆著風與花草生長的方向,往山下移動。

分鏡腳本示意

獵場 Truku Hunting ground 分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