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當火車不再只是運具:從文化視角紀錄南迴鐵路的前世|《南方,寂寞鐵道》蕭菊貞導演專訪

採訪、撰文/李柏緯(Brian);攝影/張鐿鐘

南迴鐵路為臺灣環島鐵路網最難且最晚完成的區段,同時也是臺鐵最晚電氣化的路段。身為文化紀錄工作者的蕭菊貞,在得知南迴鐵路即將電氣化的消息後,著手紀錄乘載部分臺灣人記憶的鐵道影像與故事。

本次人物專訪試圖以「文化保存」與「現代化」的辯證為主軸,探討南迴鐵路在電氣化下的文化與空間意義,並挖掘過去可能鮮為人知的地方故事,與本片創作的甘苦談。

▍乘載庶民文化與生活記憶的鐵道

蕭菊貞於一開始提到,因從事創作至今已到會被稱「資深導演」的年紀,開始希望拍攝能為地方留下紀錄的作品。即使現代人或是部分年輕族群可能認為,火車只是眾多交通之一,但除了載客,臺灣早期為運送物資,也發展了糖鐵、林鐵與港鐵等綿密的鐵路網絡,若能將鐵道視為一種「文化元素」,而不只是「交通工具」,從人文視角看待鐵道與臺灣庶民生活及社會發展的關聯性,電影也能體現商業娛樂與藝術價值之外的「文化財」價值。蕭菊貞補充:「電影裡面的文化價值,或尤其是紀錄片的形式,它很像在釀酒,會越陳越香。」

回憶拍攝過程,蕭菊貞表示,像是俗稱「解憂號」的藍皮列車,平時其實沒有太多人搭乘,以來自世界各地鐵道迷或當地居民為主,但到列車確定停駛前的一個多月開始湧入大量人潮,甚至一度使拍攝工作停滯,到了最後一週,連拿了號碼牌也不一定能擠上車。當中除了鐵道迷以外,也能發現不少攜家帶眷、多代同堂、甚至推著老父母親到現場的家庭。看到這樣的「朝聖」盛況,使她不禁懷疑:「這些人真的都是鐵道迷嗎?他們真的有這麼愛這台列車嗎?這台列車又沒冷氣、南迴隧道又多,經過隧道時會有滿滿柴油味,以我們現在看來完全不是『舒適』的狀態,這些人來究竟是做什麼?」

經觀察後發現,其實有一部份的人是為了「追回某種成長記憶」。蕭菊貞繼續說道:「原來在場部分民眾以前是坐著藍皮列車去當兵、上班的,還有一群四五十歲的同班同學,現在看起來都是大叔了,但當他們說著:『這是我們當年上下課一起搭的(⋯⋯),所以我們現在就是要來回味這個以後再也不會怎樣怎樣(⋯⋯)』的時候,你會覺得他的眼神閃爍著光芒,他就是他說的那個時刻裡的年輕男孩。」

蕭菊貞在小結上述發現時提到:「對這些人來說,重訪是我們是在跟我們的成長記憶重逢,而不是在追悼這個舊火車的不見」,點出鐵道之於臺灣庶民文化的重要性。

蕭菊貞

▍當車廂作為互動場域,軌道作為發展證據

由於生命經驗對於鐵路的高度依賴,蕭菊貞觀察到車廂是充滿故事的載體,從人地關係的角度來看,她認為車廂是一個很魔幻的空間。在一趟旅途中,我們可能會聽到大聲講話的大媽,心想你講的話全車人都聽見了,可能會遇到一群快樂出遊的家人或好友,甚至莫名就與自己搭上線,相互分享零食與彼此的故事,也可能也會看見默默望向窗外流淚的旅客,好奇這人究竟為何而哭,而長期以來在車廂內的觀察,讓她幾乎已能快速分辨上下車的人是「遊客」還是即將離家或返家的「遊子」。上述提及的諸多人物樣貌與互動,都共同建構起前段提及的「庶民生活群像」,對蕭菊貞而言是非常迷人,且希望能好好保存的文化景象。

除了車廂反映了特定庶民文化,蕭菊貞接著提到,鐵路對於臺灣的聚落發展其實也占一席之地,有許多聚落都是沿著鐵道「長」出來的,因過去並非家家都有自駕車,鐵路運輸為許多人主要的通勤方式,於是可以發現鐵路沿線有不少聚落因此有所發展。相對來說,也有部分聚落因鐵道的出現,降低其原先在地理學上所稱的「位置(situation)」重要性,如原為公路重要中繼站的大武,即為一顯著案例。當鐵路通行使該地不再是「必須停靠」的據點,改變其與其他地方連結的必要性,對一地在地理上的「定位」與後續發展,皆會有明顯影響。

「但這就是臺灣。」蕭菊貞感慨地表示,並持續說道:「臺灣實在太少人從文化及社會、聚落發展的角度看鐵道之於我們的關係」,點出自身從文化視角看待鐵道之關懷與感嘆。

蕭菊貞

▍以文化工作者的使命感,紀錄有故事的人

紀錄南迴鐵路電氣化前的風光並非易事,除前期找資金十分不易,實際駐點拍攝時也受地形阻隔與地理條件限制,部分素材更難以取得。以空拍為例,蕭菊貞表示因南迴沿線的聚落較為分散,基地台並未廣泛分布,除須計算好合適角度以捕捉列車通過外,更需注意空拍機是否會受隧道等因素干擾訊號,造成墜機等。至於劇組人員部分,她也半自嘲地說:「工作人員幾乎可以說是小七養大的。」由於進入山區拍攝後食物往往難以方便補給,便利商店成了團隊入山前儲糧的基地。此外,延續收訊限制,蕭菊貞也分享了上山前須回完所有訊息,須等下山後才方便與外界聯繫的趣事。

訪談至此令人不禁好奇,是什麼信念使導演得以堅持下去?蕭菊貞回應:「紀錄南迴鐵路對我而言其實比較像是背景、引子,更重要的是,那些越是大家想要遺忘的,或是快不見的某些東西,才是我身為文化工作者需要去拍的。」當拍攝過程一位受訪者對蕭菊貞說:「我給你的東西(資料或訪談內容)盡量用!這些老照片和記憶放在我這裡只是回憶,但交給你能讓它們有機會變成歷史。」這句話給蕭菊貞很大的力量,使她一方面期待透過影像建立臺灣人民從文化視角認識鐵道、了解臺灣與鐵道相依的聚落發展脈絡,而非只視其為交通工具,一方面也希望透過記錄和南迴鐵路相關的人,包含開火車、修火車、興建鐵道與挖隧道的人等等,讓上述具有一定貢獻卻可能被大眾忽視的無名英雄故事被看見。她持續分享,隨著一同從事拍攝的研究生也表示,知道這些人的故事、認知到這是有著故事的鐵道,搭起車來確實更有感覺。

由於《南方,寂寞鐵道》已於2022年10月在釜山影展進行世界首映,蕭菊貞也分享了幾個印象深刻的觀眾回饋。其中有觀眾提到,由於韓國也有舊型列車剛被電氣化工程取代,很可惜太晚才看到這部電影,沒有人知道原來可以這樣記錄下老火車最後的身影。讓蕭菊貞感慨地說:「聽到這樣的回饋就會慶幸還好當時有拍,也撐過來了。」另外有一位年輕的鐵道駕駛員分享,看完《南方,寂寞鐵道》後,喚起他當初考取駕駛員的初衷。蕭菊貞則回應:「能藉由鐵道這個全球共有的工業化印記引起跨越國界的共鳴,是值得感激的一件事,也是對文化工作者很大的鼓勵。」

▍結語:在現代化過程中保有「文化先行」的思維

最後,對於「文化保存」與「鐵路電氣化」兩者看似互斥的概念在當代如何辯證,蕭菊貞認為兩者是沒有牴觸的,重要的是該如何在現代化過程或規劃新政策時,將文化保存納入考量,讓可能消逝的文化想辦法被記錄下來或與現代化共存。期望透過《南方,寂寞鐵道》的拍攝與紀錄,提供政府在推行「利民」政策,與現代人在追求方便及進步的同時具有「文化先行」的思維,正視曾經存在的歷史與文化。

《南方,寂寞鐵道》

《南方,寂寞鐵道》紀錄片後製與上映集資計畫正式啟動 ‣‣ 立即上車,共創經典:https://bit.ly/3UzCY2c
用一部電影,把永續留下 ‣‣ 持續關注,永續影展:https://www.facebook.com/17ts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