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電影之前呢?】《氣球》:西藏女性的生育自由與中國現代化的人口管理政策

文/Allison;圖 /小李

《氣球》為藏族導演萬瑪才旦的作品,描繪了中國的計劃生育政策與西藏文化之間的矛盾。電影的時空背景為1980年代的西藏,講述了西藏的一個家庭面對終止妊娠的反應,丈夫達傑與妻子卓嘎已有三個孩子,卓嘎經常去衛生所拿取保險套,也計劃做結紮手術。不過達傑的父親去世後,卓嘎再次懷孕。根據藏傳佛教的觀點,他們認為達傑的父親將投胎轉世在這個胎兒上,但他們的經濟狀況難以允許他們再養一個孩子,而且這也會違反政府的計劃生育政策,這使得不願生育的卓嘎陷入了兩難。

氣球

▍西藏女性的生育自由

生育自由包涵了生與不生的權利,片中的卓嘎所欲爭取的就是生育自由。然而,卓嘎面臨著父權體制、藏傳佛教、政府政策等因素的束縛,他是被人所緊握的氣球,而非自在飛舞的氣球。

在這樣的環境下,女性的身體成為藏族對輪迴轉世信仰的載體,同時也是政府的計劃生育政策想控制的目標。儘管卓嘎想反抗,但他卻成為眾矢之的,破壞了藏族文化的和諧。眾人所見的是新生兒的生命帶有的轉世意涵,卻忽視了懷孕的卓嘎同樣也是具有生命之人,但他沒有自己生命的選擇權,而是成為受人擺佈的生育工具,作為連結死亡與新生的信仰橋樑。

氣球

圖 © 萬瑪才旦

▍西藏文化受現代化政策入侵

中國在1979年實施一胎化政策,強硬的人口管理政策加上傳統重男輕女的觀念,致使中國現今面臨高齡化社會與性別比過高的問題。保險套在電影中作為現代化的象徵強硬進入傳統的西藏社會,一胎化政策對藏族而言不只是節育的問題,同時也動搖了藏族輪迴轉世的信仰傳統,只能生一胎的話,那其他的靈魂該何去何從呢?藏族的文化就這樣被漢人的強勢文化所同化。電影中的達傑也需要和漢人進行交易,雙方打交道的過程是以漢語溝通,這更加顯示藏人為弱勢文化的一方,他們的文化信仰逐漸地流失,被迫適應所謂「現代化」的生活。

▍參考資料

失去孩子,也失去未來?萬瑪才旦《氣球》與節育政策下的藏族 | 吳思恩 | 鳴人堂 (ud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