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孩子在某個早晨,發現長期背負家庭生存重擔的母親,拋下一切悄悄離開了。
「眾人只看到逃離的不負責,卻不見她心中的無可奈何」
天快亮了,她燒熱水幫癱瘓在床的老人擦澡、拍背、把屎把尿;天亮了,身後兩個年紀加起來還未成年的小孩嗷嗷待哺,她一人支付了伙食費、學雜費、交通費,還有大量的母愛。
人家說日子熬久就習慣了,於是她保持一致的呼吸節奏,吸、吐、吸、吐、吸吸吐、吸吸吸吐、吸吸吸吸……她把空氣留給老人和小孩,不知道自己被真空袋密封了多久。
直到水燒開了,刺耳的汽笛聲劃開真空袋。育有兩名稚子、還得照護癱瘓老人的她,在 42 歲這年逃家了。沒有計畫、沒有目的地,如果可以,她想去可以大口呼吸的好地方。
跨足電影短片、電視劇等編劇及導演工作,曾入選過金鐘、金穗、台北電影節等國內外獎項。對創作類型與題材不挑食,卻對人性、人文關懷情有獨鍾。
「十年侍奉病榻三老身心耗竭,媳疑悶死公公跳樓自盡」,這是台南麻豆某一年社會事件的新聞標題。每看見類似的新聞事件,我都忍不住想像著這樣的生活,究竟如何耗盡一個人,對未來的想望。
我父親也曾意外陷入昏迷之中,加重了原本家中的經濟困難。儘管家人都已有長期抗戰的準備,過了半年父親卻突然驟逝了。意外的是,父親的離去帶給我的,除了悲傷,竟然還有解脫。那時我才知道,原來,我是一直想要逃跑的。
長期處於這樣的環境之中,不論是誰,多少會想過要放棄,將一切拋諸腦後,差別只在這念頭最後有否被實行。我想提出一個觀點,述說一個選擇逃跑的母親,她所承受的不堪、絕望,以及她的選擇,如何衝擊著被拋下孩子,才因而有了這麼一個故事。
本企劃片名暫定為「一息尚存」,同時指涉了母親長期超載的身心狀態、如同活死人一般被照顧的爺爺、幾近崩解的家庭關係,三者相互呼應對照,而「一息尚存」也帶有「一線生機」的含義,意味這故事並不全然絕望,同時包含了理解與寬容。
4. 內景 浴室、老人房間 夜
△ 浴室,媽媽提著燒開的水壺進來為浴盆加熱水,兩兄弟圍著浴盆邊洗邊嬉鬧。
△ 老人房間,媽媽為癱瘓在床上的老人翻身拍背。
△ 房內沒有對外窗,有多處壁癌,牆壁上有幅掛曆停在2016年4月,配圖是已經褪色的基隆嶼。
△ 媽媽或彎著腰或曲單膝作為重心為老人翻身擦拭,隔著老人與床,恰好對著牆上那座褪色基隆嶼。
△ 在沒有生氣、規律的拍打聲中,浴室傳來越漸變大的嬉鬧聲,那是毫無節制的童真,沒有生活與歲月的重量。
△ 媽媽停下動作,聆聽片刻,再繼續拍打著老人的背,更用力,更大聲,似是要蓋過隔壁傳來的天真。
△ 媽媽幫老人換尿布,手上和擦澡毛巾滿是髒污。
△ 兩兄弟洗完澡到老人房間,自己翻耳朵後面、張開嘴巴露牙齒,讓媽媽檢查有沒有徹底清潔。
△ 換媽媽進浴室,洗髒毛巾、洗自己,她用兩兄弟洗剩的水,沒有再燒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