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永續在台灣.台灣在永續】系列|與山林共舞

2013年《看見台灣》上映透過空拍影像紀錄台灣的美麗與山林的創傷,布農族孩子在玉山頂上高唱古調的畫面也記錄下原民的文化;2015的《紅衣小女孩》以山林中的魔神仔傳說作為背景進行創作。森林覆蓋了台灣60%國土,其意象更是透過電影、書籍、畫作、文化充斥在我們生活中,然而我們真的懂山嗎?

山林文化

山林作為跨越自然與文明的邊界,山林的神祕莫測使其成為鬼怪傳說的好發之地,而這些傳說多與山難事件有關,如紅衣小女孩、玉山的黃色小飛俠等,都是傳播甚遠的魔神仔傳說。魔神仔也反映出人們的信仰及人與自然的關係,然除去不可知的超自然因素,大眾應該從中學習山難的教訓,並於登山前做足準備,同時保持對於山林的崇敬之心。

而若要說現今社會仍保有對於山林萬物崇敬的族群,莫過於原住民。原住民獵人對於山與動物的態度是謙遜且尊重的,原住民獵人與獵物的關係是平等的,視彼此為可敬的對手。而山林是同時承載了雙方足跡和生命經歷之處,因此,真正的獵人是不會破壞山林的,因為獵人、動物和山林三方是緊密的「命運共同體」。然現今這些真正尊重山川與生命,有著豐富山林知識的原住民族常常被污名化為破壞山林的罪犯或兇手。每當天災造成土石流等災害時,就會冒出「原住民遷村,讓山林休養生息」的聲音,把此一作法視為防止災難的解方既不公平,亦不負責。如今山林的破壞,動物量的銳減與瀕臨絕種,是源於過往錯誤的山林政策而非原住民族的居住與捕獵。

諷刺的是,儘管多有抨擊原住民族居住在山林的聲音,但現今各個國家公園與山岳的「巡山員」仍多為原住民族人。對於山林的知識、調查研究、步道維修與搶通、緊急救災、古道巡查等依舊仰賴原住民一代代傳承而來的經驗與知識。然而這樣帶著傳承與豐富山林知識的族人們,在行政體制裡卻居於最底層的位置,其薪資、福利更是一代不如一代。甚至對於巡山員的立法規定、成立工會等制度,並未考慮到原住民的傳統知識與文化,而是按照漢人的文化所設計的規則,使原住民權利難以真正受到保障,更可能是變相的在將原住民漢化。

最鮮明的及前述原住民獵人的例子,政府利用了原住民獵人對山林的知識,卻又以主流社會的保育概念限制其狩獵的權利與對土地的主導權。然而這樣的法令無疑使原住民的山林文化產生傳承問題。第一代的巡山員透過獵人工作與揹工工作學習、積累對山林的認識與知識,然在狩獵與土地備受限制的情況下,山林的經驗傳承與理解成了新世代原住民的難題。新興社會環保、永續觀念的興起,除了保護山林,亦是彌補過往錯誤山林政策。然而當今政策,以此為由剝奪了原住民的山林主導權的同時,也剝奪了他們的文化。失去山的原住民,成為了被迫在自己土地上流浪的一群。

山林生態保育

除了原住民山林知識與文化傳承的問題外,現在登山熱的潮流也使山林生態成為另一個重要的課題。

早期國共對抗,為了避免共匪、叛亂犯窩藏山區,登山必須申請入山證;即便民主化之後,封山的禁令仍存在。直到2019年行政院才公布山林解禁,以五大面向「開放山林」、「資訊透明」、「便民服務」、「教育普及」及「明確責任」為核心,林務局也開放轄下81條林道,各個國家公園也陸續取消禁山管制,並預計花7億元整建山屋和步道。鬆綁不合理的封山制度值得肯定,但同時也缺乏思考登山行為擴大對野生動物造成的影響。

隨著登山的浪潮逐漸興起,缺乏生態意識的人類的行為也改變動物的習性,甚至造成棲地的破壞。動物習性的部分,最明顯的部分即野生動物的飲食習慣改變。隨著登山的盛行,廚餘也隨之而來。水槽剩餘的食物殘渣、未妥善處理或是遺落在野地的廚餘吸引動物前來覓食,更是有觀念不足者將廚餘倒在山坡,以為能自然分解,殊不知高山的低溫使食物分解速度極慢,反而引來如黃喉貂、水鹿、台灣黑熊、台灣獼猴、酒紅朱雀等野生動物食用。這樣的行為造成動物產生「人=食物」的連結,進而使得黑熊闖山屋、獼猴奪食之類的事情頻傳,不僅影響人熊、人猴之間的衝突,也對於野生物種的健康造成影響。據觀察,分布在高山的酒紅朱雀就因習慣翻找、過度食用人類廚餘,攝取到過高的鈉含量,甚至造成體內膽固醇過高,影響其冬天飛往低海拔的習性。

登山客隨地的便溺亦影響生態。一般而言,草食動物會從溫泉地或是溪旁石壁滲出的礦物鹽水,攝取鹽分。然由於人類的尿意中含有較高的鹽分,隨地小便會造成水鹿為攝取足夠的鹽鹼而舔食。儘管水鹿舔食人類尿意的行為是否會造成影響還在觀察階段,但水鹿以蹄耙挖含有鹽分的泥土再舔食的行為會使土地從綠地變成裸露地已是被確認的危害,不僅影響植披生長,也會使路面變得凹凸不平,造成登山的危險。

前述提到隨地便溺的行為,不只影響水鹿習性,亦可能影響川流區域的生態。南湖大山的山椒魚生態即是一例。南湖大山有帝王之山的美譽,吸引著上萬的登山客,山屋旁的南湖溪孕育著南湖山椒魚的生態。然而在溪邊兩側卻時常發現登山客的排泄物與遺留的衛生紙,使南湖山椒魚的棲地被嚴重汙染。而附近的土地被規劃為宿營區,土地被人們不斷地踩踏紮營下使泥土變得緊實,影響到山椒魚的棲息地。

諸如此類的事情在現今仍不斷發生,歸根究柢是源於人們基本生態意識與知識的不足,而政府環評不夠嚴謹確實,造成在不當地點設置公眾設施亦也促使山林環境與生態惡化的主因之一。對喜愛登山的人與政府來說,除了增進生態環境的教育外,也應學習並保留原住民敬重山林、與山共存的精神與文化,保育觀念的興起應與原住民的山林經驗結合,而非打壓。山林地保育也是SDG15強調的重點,相信環境保育、傳統文化與經濟之間,應當是能共存共榮的關係,而非互相地壓迫。

資料參考、節錄自:

報導者/山林開放後,我們與動物的距離

林慧貞/登山客廚餘改變山林:台灣黑熊頻闖山屋,酒紅朱雀膽固醇飆高

林慧貞/「愛我就不要靠近!」山羊、水鹿、獼猴,野生動物暗藏的人畜共通病原

林慧貞/山林解禁,然後呢?缺乏生態監測,山椒魚棲地險變山屋

《貢丸湯》Vol.22「心向大山」/敬山:山林傳說與山難啟示

Mata Taiwan/他們的頭帶撐起台灣每一座山:原住民山林領路人的故事

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山永遠是山,原住民永遠是原住民——但如果失去了山林?